吉首市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市,2018年4月脫貧摘帽后,吉首市積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,堅持做到“摘帽不摘責任、摘帽不摘政策、摘帽不摘幫扶、摘帽不摘監管”,大力發展黃金茶、白云貢米、金秋梨、黑木耳、丹青泡椒等綠色產業或特色產業,躋身“湖南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市區”行列。(6月8日,湖南日報)
產業興則農村興,產業旺則農村旺,產業是鄉村振興的“源頭活水”,只有把產業做大了,農業農村就大有希望。近年來,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撐下,許多貧困地區全力推進產業扶貧,發展有市場優勢的特色產業,不僅給廣大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,也為當地整體脫貧摘帽和阻斷貧困發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瞄準“綠色”接地氣。一個地區脫貧不返貧,需要建立起可持續的脫貧機制,而這首先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農村的環境優勢,努力探索出一條生態綠色的產業扶貧之路,助力農民高質量脫貧。比如,吉首市青干村2015年開始種植黃金茶,現在茶葉面積已發展到2674畝。2019年底,實現119萬元分紅,惠及全村125戶建檔立卡戶。此外,在今年4月舉辦的2020中華茶祖節·第五屆湘西黃金茶品茶節暨湘西黃金茶推介會上,吉首市獲得“中國黃金茶之鄉”的稱號。不難發現,讓產業扶貧與生態環保同向而行、有機結合,有助于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。
精準“造血”注生氣。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。只有明確了科學的發展理念、找到了適宜的發展思路,資金、政策才能激活貧瘠的土地。丹青鎮的1000畝丹青泡椒苗已開始移栽;雙塘街道大興村200畝香菇和60畝黑木耳在瘋長;涉及丹青、太平、河溪、雙塘等鄉鎮街道,近2000畝迷迭香,正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芳香......可見,特色產業,為激活鄉村發展注入生氣,使其迸發出更多新的脫貧動能,這既成為包括吉首市在內各地推動產業扶貧的抓手,也是產業扶貧贏得群眾認可的關鍵所在。
“發展一個產業、帶動一方經濟、富裕一方百姓。”實踐證明,產業是發展的根基,也是脫貧的主要依托。只要找準問題,靶向發力,做好產業扶貧這篇大文章,就一定能夠為困難群眾拓寬增收脫貧渠道。(莫然)
相關關鍵詞: 特色產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