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聽一個同學說:“看了很多紅網的評論文章,很感慨,人微言輕,你再怎么評,有什么用?道理我們都懂,可問題是誰改啊?那評論的意義又在哪里?”確實,很感慨。感覺就像是“蚍蜉撼大樹,可笑不自量”。我們天天都在想著評論,事實上真的又有多少人在關注?真的又起到了多少的作用?難道我們真是不自量力?
可是怎么想都覺得不對啊,寫了或許沒有用,但是不寫,一定不會有用不是嗎?我們之所以在這里寫評論,大抵都是想做一個勇士,拿起手中的“利劍長矛”,刺向社會陰暗的一面,希望最后能夠劃破長空,迎來曙光,照亮世界。理想是豐滿的,現實是骨感的。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,也許在社會上掀不起一絲波瀾,我們的評論,也許還不夠辛辣,但是因為這樣,難道就要放棄嗎?難道就要妥協嗎?
我不這樣認為。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,即使不在紅網上發表評論,我們也有數不勝數的渠道與平臺來表明自己的立場,表達自己的觀點。但是不論在哪里,我們都應該勇敢地站出來,勇敢地發聲不是嗎?對于作為新聞系的人來說,不要為寫了沒有人看而煩惱,不要為我們目前改變不了社會現實而苦惱,在這個過程當中,我們應該反思為什么我們的評論不足以引起社會反思,找到“病根”然后對癥下藥,從而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,強到能夠找到社會真正的癥結所在,這才是最終的目標。我們找到一個平臺,就應該不遺余力去發聲,不管聲音有多么的弱小。
正是因為我們現在聲音很小,所以我們才必須要堅持評論,堅持說出自己的看法。方能匯聚更多的聲音,積水成淵,集腋成裘,從量變引起質變。魯迅先生說:“世界上本沒有路,走的人多了,也便成了路”,不錯,這是一個習慣的養成,在這個過程當中,我們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,并且也在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人,當發聲的人群越來越多,當人們都能夠靜下心來,透過新聞事實的現象,去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,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,有自己獨立的思維,那我相信,社會一定會越來越好。所以,關于評論寫作,我們要一直在路上。(來源于網絡)